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部署, 农村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合作社, 在产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民合作社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梳理了合作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并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展望, 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是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 产业兴旺被摆在第一位。产业兴旺必须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 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民合作社 (以下简称“合作社”)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 因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特点, 有着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保障农产品供给、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功能, 作为乡村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织, 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还将协调各有关要素产业的均衡发展, 达到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因此, 本文将主要从合作社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产业融合、产业扶贫四个角度来对文献进行梳理, 厘清合作社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兴旺的作用机理, 探寻合作社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促民增收的作用。
一、不同合作社经营类型产业发展现状
合作社可以按照实际经营的类别划分为农业合作社、畜牧业合作社、林业合作社、渔合作社等, 不同种类的合作社将在产业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韩秋明, 2015) 。在畜牧业合作社方面, 目前发展中最尖锐的矛盾是牲畜数量远远超过草地的承载能力, 组建畜牧业合作社能进行统筹协调, 使得以能有效降低草地的牲畜承载量, 扭转草地大面积沙化的恶劣局面 (韩国明、看召本, 2011) , 同时畜牧业合作社有助于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 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孟凡新, 2014) , 特别是鉴于牛奶的特殊性和奶业的“资本与劳动双密集”性, 奶农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尤为突出 (钟真、程瑶瑶, 2015) 。在林业合作社方面, 首先其能够作为林农、林企、科研院校和科技服务机构之间的桥梁, 有效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有着不可或缺的协调作用 (李湘玲、余吉安, 2012) , 但同时林业合作社因为林业发展时间较为缓慢, 并没有能够马上有效地组织起农民经营林业、减少林地的抛荒、带动农民显著增收 (罗攀柱, 2015) 。在渔业合作社方面, 结合渔业一、二、三产业产值及其占比的数据, 发现我国渔业产业链还未成熟, 以及我国渔业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阶段 (王福林, 2016;王清清, 2016) 。
二、合作社促进产业链延伸发展
学术界针对合作社在农业产业链中的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左两军等 (2003) 提出农业产业链包含了上游、中游以及下游产业链。从产业链上游看, 合作社担当着凝聚者、信息者和协调者的职责 (韩秋明, 2013) , 从产业链中游看, 合作社扮演着实干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彭青秀, 2016) , 从产业链下游看, 合作社肩负着创新者、推进者和完善者的责任 (韩秋明, 2015) 。刘圣春、隆定海 (2013) 总结出合作社在农业产业链中起着引领带动、融资融智、延伸、激活与聚合的作用。同时其在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问题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合作社不仅能够节约农户交易成本, 还有助于把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所形成的经济剩余保留在农业产业内部, 增强农业产业自身积累和发展的潜力 (黄祖辉、梁巧, 2007) 。黄季焜等 (2010) 、黄祖辉等 (2012) 从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出发, 提出其主要有产前生产物资的供给服务、产中农业技术服务以及产后销售服务等;扶玉枝等 (2017) 通过对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和融资服务供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证了合作社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促进作用。彭青秀 (2016) 从整体出发提出合作社不但将分散的农户聚合起来, 增强了农民的话语权, 而且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 使得各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壮大。廖祖君、郭晓鸣 (2015) 则通过四川某县猕猴桃合作社与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实例论证了合作社等新的经营主体在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 当前我国各类产业链组织的整体发展质量参差不齐, 表现出明显的短、窄、薄等特点 (戴孝悌, 2015;彭青秀, 2016) ;目前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水平低, 多数产业链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治理机制都比较薄弱 (汤旭、王凯, 2015) 。多数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还比较松散, 仍停留在提供一般性技术服务的层面, 难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针对农业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戴孝悌 (2016) 提出要大力推进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实现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最大化,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扶玉枝等 (2017) 认为应鼓励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增强服务能力, 比如拥有运输、加工等设施的合作社可与没有这些设施的同类合作社进行合作, 实现优劣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局面。
三、合作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它对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具有重要作用。三产融合并不是仅仅是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要素渗透、模式再造等, 打破产业边界, 拓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实现1+1+1>3的融合效果 (唐仁健等, 2016;尹成杰, 2016) 。而合作社在资源动员能力、服务能力、带动农民增收 (张晓山, 2006) 以及向产业融合纵深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 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合作社提供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 (张红宇, 2018) , 并拓展到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领域 (汤洪俊等, 2017) 。已有实践表明, 合作社参与农村产业融合不仅有效缓解了自身业态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不强等困境, 而且对于实现农村业态进一步融合、推进农民持续增收乃至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促进融合发展方面, 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还能通过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能够延长产业链、价值链,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刘北桦、詹玲, 2016) , 其融合过程中可在不增加农业资源的投入和不加大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 (廖祖君、郭晓鸣, 2015) 。目前主要有农业产业链延伸、三次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农业农村功能拓展、种植业重组主导的循环经济等几种农业产业融合模式 (芦千文、姜长云, 2016) 来提升融合质量。王乐君、寇广增 (2017) 指出合作社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 与社区、超市、企业、学校进行直供直销对接, 从而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但目前, 合作社在推进产业融合的进程中, 还面临着经营主体发育迟缓、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水平低、生产要素瓶颈约束等问题 (芦千文、姜长云, 2016;汤洪俊、朱宗友, 2017) 。
四、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
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贫性, 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徐旭初、吴彬 (2012) 认为可通过产业支持型的有效项目发展和带动模式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李红玲 (2014) 认为可以通过福利保障型的特殊救助和就业机会及提供资本支持型的合作金融扶贫;赵晓峰、邢成举提出 (2016) 可以通过能力支持型的农业科技扶贫、以及贫困农户自有或注入资产的盘活升值等方式实现扶贫。
合作社组织优势及其对农户生计影响使得合作社能够降低贫困人口生计的不稳定性与脆弱性, 从而提高贫困户整体素质、就业水平, 贫困农户由此获得市场准入的机会和优质服务, 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产业的发展。赵晓峰、邢成举 (2016) 以“整合国家财政扶贫资源与合作社进行对接, 再吸纳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 使贫困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合作组织”这一理论逻辑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发展机制。李国祥 (2016) 论证了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以产业扶贫参与精准扶贫,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从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邵科、于占海 (2017) 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产业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 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刘北桦、詹玲 (2016) 阐述了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 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与此同时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也都离不开产业扶贫的支撑。在此基础上, 陈莉、钟玲 (2017) 提出应该鼓励创新适宜贫困农户生计发展的产业, 促进产业链不同主体的融合发展, 辅助支持贫困农户生计需求的外界表达, 以合作社产业体系发展为平台, 调动内外扶贫资源动态支持贫困农户发展。总体来讲, 这些路径实施更多强调合作社能动性的主动选择, 强调现代规模农业的发展。
五、结语及进一步思考
综上所述, 合作社已在农村产业发展实践中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合作社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将日益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已经在合作社推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扶贫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为深入开展该领域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 由于合作社本身在产业发展实践中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因此, 众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社描述性分析或案例研究, 鲜有学者系统阐述合作社与农村产业发展兴旺的内在逻辑, 且合作社在自身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认为, 要进一步挖掘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深入开展合作社产业发展研究, 有两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一是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体系问题。众多研究关注到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对产业链延伸拓展的作用, 以及合作社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联系, 相对忽视了合作社与整个产业发展的整体逻辑。二是合作社的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振兴为合作社突破发展瓶颈带来了新契机, 但合作社仍存在数量快速增长而总体水平不高等诸多现实问题;合作社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重组了要素资源, 拓展了经营范围, 发展了新产业、新业态, 但原有利益格局已不完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 利益联结机制亟需探索与创新。(作者:杜致敬 陈抒阳 张希昱)